Bitcoin 用例探索興起
自2023 年年初Ordinals 開啟Bitcoin 的NFT 試驗以來,如何在Bitcoin 上創立豐富的去中心化用例項目,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。
Bitcoin(常見簡稱「比特幣」),也被稱為「全球支付網絡」,是區塊鏈發展史上最知名的公鏈之一。誕生於這條鏈上的通證之一BTC ,也早已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數字資產,甚至一度被稱作「數字黃金」。
但是,相比以太坊,Bitcoin 這條公鏈的用例生態卻鮮少被大眾提及。當下,各類熱門的區塊鏈用例,比如DeFi 項目、NFT、區塊鏈遊戲……大多數都是建立在以太坊、Solana 等公鏈上。
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,來自於上述公鏈在創辦之初秉持的理念差異。
- Bitcoin 的創建目標:成為一個有抗審查能力的點對點支付平台。
- 以太坊的創建目標:成為一個世界計算機、一個開放的數據網絡、一個更通用的區塊鏈平台——能夠服務於智能合約和應用程序的開發。
可見,Bitcoin 在誕生之初,並沒有打算要把自身變成服務於智能合約、用例開發的底層設施。因此,Bitcoin 一直遵循相對簡單的設計架構,對應到「區塊鏈不可能三角」的理論中觀察,由於並未著重考慮開發鏈上的用例,Bitcoin 更注重追求區塊鏈的安全性、持續性和去中心化屬性,對可擴展性並沒有釋放強烈的需求。
但如今,Bitcoin 正在發生劇烈地變化,開發人員對Bitcoin 「成為主流區塊鏈用例基礎設施」的議題也開始了驗證和努力,期望能讓 Bitcoin 由單一的公鏈向一個充滿各類用例、更加立體的生態系統轉變。
擴容需求呼之欲出
轉變一開始,意味著Bitcoin 也將要面臨和以太坊一樣的挑戰——如何提升可擴展性。
因此,伴隨對用例生態的關注,與提升擴展性有關的,針對 Bitcoin 第2 層網絡(Layer2)的探討熱度也水漲船高,成為了近期行業熱議的又一個焦點。
但事實上,即使不發展用例生態,如今的Bitcoin 也面臨著潛在的算力危機,亟待提升可擴展性:
一方面,和大多數區塊鏈一樣,Bitcoin 的網絡堵塞問題正在愈發嚴重,在操作高峰期費用飆升;另一方面,伴隨開發難度的增加和Bitcoin 區塊開發激勵機制的變化,開發者獲取的區塊開發獎勵正在減少,可能會影響後續參與開發的熱情,造成全鏈哈希率的下降,急需尋到一條新的、可持續的開發激勵方式。

了解更多
Bitcoin 的區塊開發激勵機制
Bitcoin 上的區塊開發者(Miners)獲取激勵的方法主要有兩種:一種是獲得區塊開發獎勵;一種是來自用戶支付的交易費用。
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,Bitcoin 區塊開發者獲得的區塊開發獎勵要遠遠多於能夠獲取的交易費用。
Bitcoin 從誕生之初,選擇的是以一種恆定的速度、通證定量的模型向鏈上的區塊開發者給予區塊開發獎勵的機制。一方面,在Bitcoin 發展早期,鏈上交易量很少,鏈上通證(即BTC)的流通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,市場價值也處於上升態勢,因此也確實激發著區塊開發者的開發熱情。
但是,伴隨Bitcoin 鏈上的區塊開發者越來越多、計算機硬件設備的迭代,開發速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快。為了防範算力的惡意氾濫,同時防止Bitcoin 上的通證變得供過於求,造成市場價值下跌,從2012 年起,Bitcoin 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機制:每過四年,區塊開發的獎勵減半。
截至目前,Bitcoin 已經經歷了三次獎勵減半:
第一次減半:發生在2012 年11 月28 日,區塊開發獎勵從每塊50 個BTC 減少到每塊25 個BTC。
第二次減半:發生在2016 年7 月9 日,,區塊開發獎勵從每塊25 個BTC 減少到每塊12.5 個BTC。
第三次減半:發生在2020 年5 月11 日,區塊開發獎勵從每塊12.5 個BTC 減少到6.25 個BTC。
第四次減半:預計將發生在2024 年,區塊開發獎勵從每塊6.25 個BTC 減少到每塊3.125 個BTC。
显而易见,新机制下,区块开发者在未来能够获得的区块开发奖励必然将越来越少,但由于 Bitcoin 的发展定位,区块开发者能够从用户处获得的交易费用也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。
直到 2023 年 5 月,伴随开发者对 Bitcoin 上用例生态的探索,尤其是 Ordinals 开启的比特币 NFT 试验和新兴的「Bitcoin-Fi」热潮,让 Bitcoin 的激励机制分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(如下图趋势)——这是自 2017 年以来,Bitcoin 区块开发者获得的交易费用首次超过了区块开发奖励,让区块开发者在一轮轮「奖励减半」的机制下看到了新的希望。
Bitcoin 交易費用的變化趨勢 圖源/CryptoFees.info
了解Bitcoin 第2 層
根據Bitcoin 的開發定位,Bitcoin 使用第1 層(Layer1,即主網)用於結算,重點維護其去中心化、耐久性和抗審查的能力。
Bitcoin 選擇在第2 層引入執行環境。因此,Bitcoin 提升可擴展性(即擴容)和用例發展,均將聚焦在Bitcoin 第2 層(Layer2),目前,Bitcoin 第2 層有以下4 種類型:
閃電網絡(Lightning Network)
閃電網絡作為 Bitcoin 的第2 層解決方案(Layer2),主要作用在於擴展支付功能,專注於實現速度更快、成本更低的點對點支付。
根據2022 年10 月的媒體報導,4 個月內,閃電網絡擴容了1000 BTC,目前已經達到5000 BTC,處理了數百萬筆支付。

△ Bitcoin 閃電網絡容量增長趨勢圖。
藍色曲線代表BTC 的容量變化情況,2022 年6 月達到4000 BTC,2022 年10 月 到達5000 BTC。
圖源/ Look into Bitcoin & cointelegraph.com
閃電網絡幫助Bitcoin 擴容和提升支付效率的特色如下:
- 離鏈通道:閃電網絡可以使用智能合約創建脫離Bitcoin 主鏈的支付渠道,並能夠跟踪交易。使用者在這個離鏈的支付通道內,可以進行多次交易,而這些交易可以合併到一起再發送回Bitcoin 的第1 層主網(Layer1)進行結算,不需要每交易一次就需要把交易發送回主網一次,大幅提高了效率。
- 雙向交易:閃電網絡支持雙向交易,允許使用者在離鏈的支付通道內資產的雙向流通,既可以實現接收,也可以實現支付。
- 多跳支付:閃電網絡允許使用者通過多個中間節點進行支付,也允許使用者在網絡中自行尋找可用的支付通道和中間節點,構建跨鏈路的支付路徑將更加方便。
支持場景:特別適用於小額支付、遊戲內支付等高頻支付應用場景,但不支持解決Bitcoin 原生用例少的問題。
第2 層服務商: Strike、BlueWallet、BottlePay 等。
液態網絡( Liquid Network)
液態網絡作為Bitcoin 第2 層側鏈,獨立於Bitcoin 運作,不使用PoW 共識機制,允許用戶按同等比例將BTC 轉入液態網絡或轉回Bitcoin 主鏈。
液態網絡可以在2 分鐘內確定交易,快速提高了BTC 的交易吞吐量,並且具有更好的機密性——任何第三方不能查看交易細節。
此外,用戶可以在液態網絡上創建NFT 等數字資產,還可以使用DeFi 設施。
支持場景:構建用例,比如NFT、DeFi 等。
代表用例:Hodl Hodl 等。
堆棧協議 Stacks(STX)
Stacks 是Bitcoin 第2 層協議,可以視為是一個專門為智能合約服務的層,有自己的共識機制,建立在Bitcoin 鏈上,不是側鏈協議。
Stacks 允許開發者使用傳統編程語言,比如JavaScript 和Python 構建Bitcoin 鏈上的去中心化用例,並且使用了一種名為「PoX」的機制,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同時,支持運行相對複雜的智能合約。Stacks 的交易自動在每個比特幣區塊上結算。
相對於開發閃電網絡和液態網絡,使用Stacks 協議開髮用例的技術難度相對較低,因此從2017 年推出之後,行業關注度一直很高,近年來,Stacks 的開發者人數也在不斷增加。根據網絡媒體文章裡公佈的數據,目前有超過150 個不同的項目,正在Stacks 上開髮用例,活躍的錢包地址數量也在增長,但相比以太坊第2 層網絡Arbitrum,活躍用戶數量依舊較少。
支持場景: DeFi、NFT、區塊鏈命名系統等多種複雜用例。
代表用例: Arkadiko、Alex、Stackswap 等。
砧木( RSK)
和Stacks 類似,Rootstock 也為Bitcoin 開發人員提供一個訪問層,能夠用以執行通用智能合約,實現用例開發。
Rootstock 引入了虛擬機機制,通過RVM (Rootstock 的虛擬機),開發人員可以把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平移到Bitcoin 鏈上。
同時,Rootstock 的運行方式和液態網絡類似,是一條側鏈,並行於 Bitcoin 的主網(Layer1)運行,
Rootstock 上的原生數字資產與BTC 按1:1 的比例掛鉤,有較高的交易速度,平均出塊時間約為30 秒。
支持場景: DeFi、數據洞察等。
代表用例: Sovryn、RIF、Money on Chain 等。